日前,针对一起企业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市检察院在抽调精干力量办案的同时,还使出了邀请电缆企业人员旁听法庭庭审、撰写类案分析调研报告、走进企业发放检察建议、举办检企座谈会等一连串“妙招”,最大限度地引导电缆企业避免利益侵害。这套设计周密的“组合拳”,正是该院通过以案释法,发挥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一次生动实践。
队伍保障 筑牢发展“强引擎”
近年来,市检察院深入贯彻《江苏省检察机关检察官以案释法工作实施办法》等要求,结合检察工作加强以案释法,市检察院的社会见检率逐年提升,并连续十余年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集体”称号。“成绩单”的背后,是市检察院围绕典型案件精耕细作的理念。
“队伍强不强,关系到以案释法工作的根基牢不牢。”该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此,市检察院遴选出了20名青年干警,组建了一支以案释法的专业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头脑风暴”,针对重要时间节点和工作亮点,思考宣传形式,确定题材和形式。同时,在市检察院的推动下,我市还成立了由20家单位会员、30名个人会员组成的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协会,103位法律、教育、心理等专业人士组成了志愿帮教队伍,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专业外援。
6月26日,市检察院联合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协会和无锡市明珠电缆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牵手问题少年”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该活动利用志愿帮教队伍资源,采用心理教育讲座、家庭访谈、团体沙盘、法治情景剧表演等形式,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教育帮扶。7月31日,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海来老师,前往明珠电缆观护帮教基地,为5名渉罪未成年人开展了“探索个人议题”心理团辅活动。通过两两交朋友和彼此介绍的方式,张海来引导团队成员相互认识,并让团队成员从一系列图片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图片,阐释这张图片带来的感受。根据图片分享,团队成员选出小化作为本次心理剧主角,还原了小化描述的场景,心理剧的形式让小化感受到了家人在身边的温暖。“活动结束后,我院会对项目成效进行整体评估,探索司法社工介入刑事审查阶段涉罪未成年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有借鉴意义的帮扶案例。”该院相关人员介绍。据悉,该活动将历时七个月。
形式多样 释放宣教“魅力值”
如何让宣教更具“魅力”,使法律知识“春风化雨”?近年来,市检察院不断探索新模式,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打造了集拍摄、采编、策划于一体的新媒体工作室,为以案释法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开设《宜兴日报陶都检察》专栏,及时让市民聆听司法声音,借助宜兴市广播电视台《阳羡茶馆》,宣传公益诉讼工作,加强与《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上级媒体的联系,让释法普法更具权威性、深入性……与此同时,为让释法教育更具仪式感,该院参照法庭庭审形式,邀请公安侦查人员、律师、被害人等参加,开展司法化审查逮捕,共同听取侦查人员、其他参与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行为人是否有逮捕必要的意见和理由。此前,在一起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的零口供交通肇事案中,该院运用司法化审查形式,综合多方分析和意见,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近年来,该院还取材于宜兴检察办案一线,精心策划了“重案发布”“国哥说案”“公益诉讼”等普法栏目。去年6月,《晓敏秀》栏目正式上线,高颜值、又幽默的女检察官在生动的表演、诙谐的故事中,巧妙融入法律知识。7月26日,“宜兴市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晓敏秀|暑假剧场之大哥恩怨情仇篇》,简短的4分多钟视频里,晓敏带着非主流的红色假发,扛着棍子,以诙谐的语言和演技,实力演绎了一名“大姐大”,并用亲身经验告诉大家:“做大姐大很酷,但聚众斗殴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这一接地气的宣教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不少“粉丝”留言称,晓敏秀形式新颖、时效性和专业性极强。该栏目也多次被最高检网络中心、正义网评为“优秀作品”。 同时,为吸引更多读者,在公众号中还加入街头采访、微直播等颇具创意“调味剂”,让宣传这顿“大餐”更“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