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检察档案工作,通过有序化开展、规范化管理,利用智能化手段、多元化载体,不断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应用力,持续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为实现宜兴检察档案工作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我院成功创建省5A级数字档案室,成为无锡检察系统、宜兴市唯一获评“江苏省5A级数字档案室”单位。
一、坚持有序化开展,加速档案工作升级
一是筑牢创建基础。院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听取档案工作专题报告,研究部署工作。将档案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将文书立卷工作列入各部门工作职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落实,确保档案管理规范有序。院主要领导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进一步强化人、财、物保障。二是凝聚专业力量。健全完善以院领导挂帅、办公室为龙头、专兼职档案员相结合的档案管理网络,重新调整院档案鉴定小组成员。指派1名专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十余年的骨干为管理员,各科室分别挑选1名既熟悉本部门业务工作又具有细心耐心的干警担任兼职档案管理员,目前全院档案人员达15名。三是细化管理规定。先后制定完善《档案员职责》、《立卷归档办法》等相关制度,并纳入院规章制度汇编,人手一册,确保全院严格贯彻执行。修订《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电子档案安全保管与备份制度》等数字档案室管理制度,规范电子文档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明晰档案管理不同操作权限。四是加强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专兼职档案人员会议,由专职档案员讲解业务知识、指导归档工作。积极参加上级检察机关举办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班。将档案信息化知识作为新进人员培训的固定项目,增强档案保密意识和管理技能。此外,征订《档案与建设》、《无锡档案》等相关书籍,及时掌握档案管理方面新动态。
二、注重规范化管理,提高库藏档案质量
一是细密梳理基础情况。严格按照检察档案收集归档规定,对室存文书档案进行清查、核对,详细记录应当归档而未归档的文件种类。同时清点室存的其他门类档案,掌握实有档案门类及各类档案数量。二是提前排定归档计划。对本院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文书、诉讼、会计、特殊载体、实物等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制定分类方案,建立输入情况电子台帐。每年都制定档案立卷归档工作计划,确保各部门按期完成归档任务。三是查遗补缺收集整理。按期做好各类档案的接收工作。做好遗漏材料的清查和收集整理工作,新建音频、视频档案和网上陈列室,丰富各门类档案类别。四是充实完善库藏档案。按照规范标准,全面清理整改库藏所有档案案卷质量,重新分类组卷、调整排列顺序、确定保管期限。对诉讼档案,按规定补齐目录和备考表,剔除卷内金属装订物;对特殊载体档案,补写相关说明;结合输入计算机读目录,对全部库藏档案重新编目编号,提升案卷总体质量。
三、借助智能化手段,优化档案管理模式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5A级数字档案室创建要求,我院档案库房配备了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库房温湿度自动实时监控、采集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档案专用服务器等若干网络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二是升级档案管理系统。及时升级档案管理系统,将原有档案系统数据全部迁入到新档案系统。在试点业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求书记员同通过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即时归档电子卷宗,实现电子件与纸质件同步归档。三是转变存储调阅模式。对室藏历史档案及新整理归档工程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构建室藏全部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了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明确借阅档案以电子档案为主,减少对纸质实物档案的磨损和破坏。
四、创新多元化载体,扩大档案应用范围
一是系统对接无缝化。充分发挥省院档案管理系统与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归档接口试点单位优势,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克服检察统一应用业务系统、办公系统和档案系统三大系统的对接难题,突破上述两大系统的电子文件通过归档功能直接流转到档案系统的技术难关,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存储调阅。二是档案编研成果化。借助档案信息化平台,对档案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系统编写了《大事记》、《宜兴检察院志(1912-2015)》、《诉讼案例汇编》、《荆溪书卷》等资料。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又组织编制了《公益诉讼一本通》、《扫黑除恶一本通》等业务类手册,为领导决策、业务研究提供参考。三是档案宣传可视化。在院官方网站推出网上档案陈列室,网友登陆即可在线检索宜兴检察历史相关资料。汇集编制《宜兴市检察院打击恶意逃废债务典型案例汇编》、《为民营经济服务法制宣传读本》,借助全市企业发展大会、“连心富民联企强市”大走访向千余名企业家、银行行长提示防范融资贷款环节法律风险。2018年,翻新修缮院史室,以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反映院历史沿革和重要发展历程,增设人机互动展示系统,直观反映历年来的重大活动、事件和重要成就、荣誉,成为本院重要对外展示窗口。